冷战
冷战(新历62 - 77),是S.U.G.A.R.和S.A.L.T.之间局势非常紧张的一段时间。
成因
由于气候灾难导致的海平面上涨,许多海拔较低的陆地已经被海平面所覆盖,且海平面还有继续上升之势。在一些暂时没有被海洋吞没的热带/亚热海洋性气候地区,超级风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一次风暴的持续时间可能比间隔时间还要长。由于陆地减少且中部沿海地带已不宜居,一些国家已经消失,还有一些小国政府也无法应对频繁且猛烈的天灾而被击垮,居民开始向周围国家迁移以寻求庇护。随着气象恶劣加剧,人口迁移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逐渐往两极方向流动,国家的概念已不复存在,最终形成了两个派别:北方地区的S.A.L.T.和南方地区的S.U.G.A.R.。
过程
直到核战开始之前,两大阵营一直在经济和意识上处于斗争之中,而军事方面双方都在尽量掩盖锋芒。虽然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但都在致力于研究高新技术,以投入至各方面的军备竞赛。此期间材料学、生物学、人工智能、电子科技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尖端材料能通过简化的流程得以大量制作,印刷电路板以及其他芯片的成本也被大大降低。除此之外,3D打印技术也得以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S.A.L.T.的研发人员已经成功制作了缩小化的量子计算机芯片,但并未向大众披露。
在贸易方面,由于恶劣气象频发,导致材料以及货物的长途运输十分艰难;加上各种严格的政策限制,成功到达大洋彼岸的货物也可能会遭到报复性的扣押与没收,使得出口风险极大的同时又几乎无利可图。全球的企业均减少或者放弃了对对方原料以及市场的依赖,“本地制造”的概念逐渐流行,并因为符合当局意识而被官方所推崇。双方为了竞争经济上的优势而先后宣布了一系列政策来刺激经济,从数据上来看经济的确逐年在增长,但是居民的生活质量并未得到显著提升。
双方的核战理论都是确保互相摧毁,即在被核打击后,自己与敌方都保有大规模核报复的能力。从双方已公开的情报来看,无论哪方核武库存量都十分庞大,尽管数量上存在差距,但都足够毁灭对方好几次。战略专家预计核战开始后,一小时以内整个地表都将沦陷于核打击。由于面对这种可能的预期,双方在外交方面都格外谨慎,时刻互相保持警惕。在这种紧张局面下越界行为将特别受到敌视,但双方都在小心试探对方底线。
终结
新历76年年底期间,地球上空轨道的所有卫星以及空间站的通讯全部中断。双方的远距监视系统全部失效,相互的通讯也几乎失灵,仅有个别较为原始的通讯频道能被正常使用。这导致了互相极大的不信任。在取证难度增加的情况下,许多窃取或摧毁对方科技的黑色行动暗中展开,尽管无法证明,但双方都知道一定是对方所为。此类事件频发,导致无法依靠网络相互交流的双方公众从客观看待变成了针对性的愤怒与仇恨。
因为过度排放,大气变得十分浑浊,在失去了轨道科技后,地表无法进行光学天体观测。77年的一个夜间,一颗质量较大的小行星撞击了S.A.L.T.某主要城市的周边地带,撞击造成的冲击波波及到了市区内。S.A.L.T.当局将其当作对方的洲际导弹奇袭,第一时间向S.U.G.A.R.进行了“核报复”。核战随即打响。